台北故宫——生活美学到文化历史(下)
台北故宫——生活美学到文化历史(下)
文创首先要熟悉自己的文化
第一次去台北故宫,是参加台北故宫与金门酒厂、法蓝瓷合作推出4款纪念酒的发布会。虽然酒器借鉴了文物要素非常美,但总觉得似乎过于商业化了。随后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创每年收入是多少?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
冯院长先是非常认真地告诉我:台北故宫是收支两条线,政府拨款,但所有收入包括文创全部上缴财政。去年馆内卖店营业额就达到9亿元新台币,哪怕不拨款,也可以打平营运开支了。博物馆要有本事赚钱做公益,而不能靠买卖炒作文物维持。大英博物馆只有30%的拨款,靠4个公司营业、行销,才能办特展、免门票,维持营运。然后冯院长又面带笑容地说:酒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青铜酒器。酒为诸多文学大家助兴,是生活的调剂,让人愉悦。现在都讲红酒文化,谷子和高粱做的白酒文化不该被遗忘。
回头想想,的确,虽然花间一壶酒的酒器加18年陈金门高粱酒卖到新台币6.8万元,但它也还是文创。
台北故宫的文创,天下闻名。照冯院长的说法,他们的文创活动,甚至先于英国“文化创意产业”(CultureandCreativeIndusrues)这个名词的传入。
早年,意犹未尽的观众购买图录和明信片,把博物馆及观展记忆带回家。那时科技室为了研究文物的科学架构,做了仿古青铜器。既然开模了,就做些纪念品吧,没想到非常受欢迎。如果说那是一种下意识的文创,那么1983年,台北故宫开始大规模有意识的文创。刚上任的秦孝仪院长提出“从传统中创新,艺术与生活结合”。2006年更是推出“oldisNew(古就是新)”的概念,以行销方式推广典藏。
提起这段往事,冯明珠院长脸色柔和地回忆说:“先是由管出版印刷的出版组做,后扩大为‘文创行销处’,我参与其间,不久就成为重要负责人之一。传统元素与生活用品怎么结合?怎么体现生活艺术美感?首先要由我们发想出文创灵感,哪样文物的色彩花纹适合做丝巾、雨伞,哪种文物的轮廓适合做文房用具,然后与厂商合作。当时没有数码资料,全靠对藏品的熟悉。不熟悉自己的文化,只能是创意,而不是文化。”
小小纸胶带卖出上千万新台币
如今,和台北故宫合作的下游工厂有100多家,形成了一个产业链。2009年9月,他们开办文创产业发展研习营,提供“美学与感知”“文物传习”“设计与创意”等训练课程,借以提升文创产业研发设计团队的文化内涵,并建立合作行销模式。
冯明珠说,越红的展件越好卖。比如翠玉白菜居然有200多种创意产品,其手机链和钥匙圈设计思路并不复杂,今年前9个月销售额合计1392万元新台币。“朕知道了”这么小小的一个纸胶带,独自创下1213万元新台币销售额。文创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拉近了民众与历史文化的距离。
如今的台北故宫正在推行数码化建设,建置文物数码博物馆,开发出“带着故宫走”APP,年底南部园区将试营业……台北故宫正不断焕发出魅力和美。
相关阅读:
足动 www.z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