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与骆驼的故事(3)
内蒙古阿拉善与骆驼的故事(3)
位于额济纳旗境内黑水城遗址则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在这里出土的文献以填补西夏文明空白著称,俄国人、日本人、英国人、美国人在这里接二连三的上演盗宝丑剧。有需要的地方都能看到骆驼的身影,盗宝的外国探险家们,没有骆驼也无论如何带不走他们窃取的文物,骆驼的双峰之间托着西夏王朝190年的历史的文献,走出了阿拉善,让世界瞩目。
内蒙古茶叶之路
如果说驼背上的丝绸之路早已为人熟知的话,那么在这条古老的丝路上,清代亚欧之间的洲际贸易迎来了繁荣的高峰,中蒙著名的茶叶之路,阿拉善就是其支脉缩在。这里曾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穿越额济纳的地界,可以直插阿尔泰山北麓,再继续向北到达卡不卡西部的乌里雅苏台,直达俄罗斯。大宗的茶叶、大黄、烟草、丝绸从内地由此出境,同时西伯利亚的皮毛也输入中国。
蒙古国独立之后,北部商道断绝,而西边从阿拉善通往新疆的驼道却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茶叶之路就像一条漫长的河流,河流两侧汲水的村庄在历年的滋养下,逐渐变成城镇。史称定远营的阿盟首府巴彦浩特,就是滋润之下发育的城市。
内蒙古盐池通路
阿拉善除了是丝路和茶路的必经之地之外,还蕴藏着一种白色的宝藏。在阿拉善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荒漠戈壁占了绝大部分,黄沙遍地,但其境内有大小盐池20个,食盐产量极为丰富。其中开发最早、储量最丰富的要数吉兰泰盐池、察汗布鲁克盐池、雅布赖盐池和屯盐池。公元1990年,阿拉善地区全部使用汽车和火车运输盐,各大盐池才结束了延续百年的驮运历史。
因盐池而生的驼道,驼铃声回响在丝绸之路和茶叶之路上,如今曾经亲眼见过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的人都已不在人世。阿拉善老人们记忆中都是对盐路的回忆。《阿拉善往事》一书中记载,从1955年到1958年之间,阿拉善四大盐池每年年均运盐25万余吨,每年需要驮运170万次,按照每头骆驼参与15次计算,每年投入盐运的骆驼就需要11万峰,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驼乡”。
1982年,内蒙古阿拉善还有25万峰骆驼
到今日,全盟骆驼总数减少了大半,已经不到10万峰。尽管如此,这里仍是全国骆驼存栏数量最多的地区。大量被弃用的驮运方式背后,抛弃的其实是这片土地上的传统生活方式。今天的阿拉善,已经不在是依靠单一的通商而致富,驼队背负着阿拉善的全部历史,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阿拉善的经济已经呈现多元化,阿拉善经济开发区是自治区20个内蒙古省省级重点开发区之一;阿拉善地区已探明的矿藏有86种,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13.9亿吨,出口10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20多万吨;额济纳45万亩的天然胡杨林吸引了大量前来旅游的各界中外人士,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带动了当地的经济;优质的驼绒,羊绒家喻户晓;作为蒙药、藏药主药之一的山沉香,全国唯阿拉善独有,贮藏量80万公斤;阿拉善的玛瑙遍布全国文玩珠宝市场,成为新兴的把玩珍品。
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在心里对于骆驼的依赖,据说阿拉善蒙古族传统的婚礼仪式上,男方父母要送给新娘母亲一峰骆驼或一匹马,以感谢她对女儿的养育;传统的丧葬仪式上,除了要按照传统从庙上请来喇嘛念经超度数日外,择好安葬之地,出灵时,经窗户抬出,驮在驼背上,由子女们步行牵着骆驼送到安葬之地,丧事完成之后,送给念经喇嘛一峰骆驼或一匹马,送拾骸人一峰二岁驼或一匹二岁马,以表谢意。
“中国骆驼之乡”的发展
而现代的蒙古那达慕盛会,也保留着赛骆驼的传统,人们饲养这种动物,已经不再以运输为目的,骆驼奔跑最快可以达到八十公里,有时候连骏马都难以匹敌,当所有赛手骑骆驼在荒漠草原或隔壁飞奔起来时,场面壮观无比。近些年,阿拉善地区政府已经开始加大对阿拉善双峰驼的研究保护力度,挖掘骆驼文化,弘扬骆驼精神,开展了一批又一批和骆驼相关的文化活动,打造“中国骆驼之乡”这一特有的文化品牌,对推动阿拉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沙漠,这个字眼的背后,总是闪动着死亡的阴影。白刺、马齿苋、臭蒿……而骆驼作为一个伟大的物种,生活在沙漠之上,给人们提供帮助。它们吞咽着最粗鄙的食物,却背着最沉重的负担,跋涉着最艰难的旅程。骆驼的双峰之间,早已驮起了内蒙古阿拉善的全部故事。
足动网www.z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