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钓鱼城导游词(6)
城南观景台
一字城,俗称横城墙,系钓鱼城南外城城墙,分东、西两道,分设有小东门、始关门两道险关。东段城墙,即今人所指的一字城墙,起筑于城南飞檐洞左下侧峭壁,顺山势而下,止于水军码头下游的嘉陵江边,总长400米。残墙平均高约5米,基宽14.3米,外侧陡直,难以登攀;内侧墙身有部分倾斜段,呈阶梯状,可供守城土卒上下。西段城墙起筑在今始关门右侧60余米处的山崖下,沿着山岩垒砌至江岸与水军码头相连。两道城墙相距约400米,外城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南外城为主城下的山地防御阵地。它与江岸的水军码头紧密结合,既是水军码头的屏障和限制敌人在江岸结集、运动的外围防线,又是钓鱼城军民的给养运输通道。
飞檐洞
飞檐洞是钓鱼城的暗道出口。它原本是山顶石岩的一道裂缝,钓鱼城军民建城时在上面筑以城垣和跑马道,故而形成了一个幽深的、巨石夹峙的石洞。
飞檐洞出口在城墙外峭壁中部,其地怪石峥嵘,下临悬崖,草木繁茂,十分隐蔽。若从该洞口出城,需用绳索坠下,故有"可出而不可入"之说。有史料记载,开庆元年(1259年)四月二十二日深夜,蒙古巩昌等二十四路便宜都总帅、先锋将汪德臣率领精锐,乘机夜雨初停之时偷袭钓鱼城护国门,守将王坚调兵遣将,对偷袭的蒙古军实施两面夹击,取得了胜利。战斗中突然从蒙古军背后发起攻击的宋军,就是由飞檐洞而下的"死士"突击队。迄今,飞檐洞既是寻古探幽的所在,又是纳凉小憩的佳地。
石照县衙
一座七百多年前的老县衙,享有"南宋王朝最后一个县政府"之称。
宋淳佑三年(1243年),为抵御元军进攻,合州府及石照县衙转移至钓鱼城山上。1276年,南宋王朝灭亡,而钓鱼城军民却依然坚持至1279年守将王立献城降元。在1276年至1279年之间,尽管钓鱼城"不通王命",南宋王朝除钓鱼城以外的州县已被元军占领,而钓鱼城上的石照县衙却没因为南宋王朝的灭亡而停止办公、审案。因此,钓鱼城上的石照县衙,又堪称"南宋王朝最后一个县政府"。
古军营
现在,我们所在位置,即是当年钓鱼城驻守军队--兴戎司的军营。这里是钓鱼城的中心点,当年由10多座营房和一个校场构成,常年住有4600余名南宋将士。
旁边那个水塘,是当年钓鱼城军民贮备水源的天池,它依旧是700多年前的模样。
坐落在钓鱼城中部平缓的山顶上,是南宋晚期钓鱼城守军的驻所。它位置适中,道路四通八达,一有军情,无论东西南北皆可迅速出击。在钓鱼城长达36年的抵抗战争中,古军营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钓鱼城是一座震惊中外的军事要塞,是一座千秋凛然的英雄名城。它从未被蒙、元军队攻破,最后是守将王立为解救城中军民而开城降元。
结尾
钓鱼城之战是世界中古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钓鱼城军民以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用生命和鲜血改变了世界中古历史的格局,为全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时间过得非常快,今天我们的钓鱼城之行已经接近尾声,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希望在我的解说下,大家对钓鱼城已经有了更深的印象。
相关链接
足动网 www.z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