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钓鱼城导游词(3)
站佛
这尊高5米,肩宽1.2米的石佛,是凿刻于晚唐、原伫立在钓鱼山顶上的弥勒佛摩崖造像,俗称"站佛"。
1945年夏季的一个雷雨之夜,因山顶石崖崩塌,这尊佛像从山顶坠下,顺着陡峭的山坡,冲破了始关门城垣,到了现在这个地方,依然站立,而且还转身180度,面向钓鱼山,似乎有一种欲归原地之意。由于他有了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当时的人就称其为"飞来佛",还建起了"飞来庙"。从此,善男信女及好奇之人络绎不绝。"弥勒显灵,飞身绝崖"的民间故事广为流传。
相传,钓鱼山自古为蜀中仙山,山顶上嵌藏着一颗举世无价的镇山宝珠,因而在700多年前钓鱼城军民能够筑城抗战数十年,使凶悍无比的蒙、元大军屡败于坚城之下。后来到了1945年,合川城中福音堂的一个传教士闻此缘由,对宝珠垂涎三尺,于是趁盛夏雷雨之夜来到钓鱼城盗宝。当这个强盗在山巅刚要下手之时,突然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吼,但见闪电瞬间,弥勒怒目圆睁,大步向他扑来。魂飞魄散的强盗拔腿而逃,无耐弥勒穷追不舍,至山畔,也就是现在这个地方,弥勒将强盗高高举起,抛入了山下的滔滔江水之中。弥勒佛就是这样下山来的。
过去有老人说:那天晚上,弥勒在追赶强盗时磕伤了右脚,所以也就留在这里了。不信,请大家仔细看,他的右脚确实是修补过的。
始关门
中国古代筑城防御体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城池筑城体系、秦汉时期的长城筑城体系、南宋时期战区城塞筑城体系这样三次大的飞跃。钓鱼城就是古代战区城塞筑城体系的代表。
钓鱼城原建有8座双砌石券拱城门,即城南的始关门、护国门和小东门,城东的东新门和青华门,城西的镇西门和奇胜门,城北的出奇门。如今,除一字城上的小东门在战争中被毁之外,其它的城门遗址经受了700多个春秋的战乱烽烟和雷击电掣的洗礼,巍然屹立,吸引了众多游人的登临凭吊。这座城门,是钓鱼城主城南面的第一道城门,由此被钓鱼城军民命名为始关门。按照宋代的《营造法式》的记载,当年在这道门洞的前、后壁及间壁之间,应有栅栏门、木包铁门、铁闸门等三道城门,故而难以攻破。
"钓鱼城"摩崖
郭沫若摩崖诗
1942年6月2日,郭沫若在卢子英的陪同下,从北碚乘船到合川,3日专程到钓鱼城访古,随后写成《钓鱼台访古 华国英撰重建忠义祠碑》一文。该文原载于是年8月15日出版的《说文月刊》第三卷第七期,后收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沫若文集》第十二卷中。
徐澜摩崖诗
刻于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题刻共两方。左方题刻高0.8米,宽1.97米,面积约1.6平方米,无题。
护国门
在钓鱼城的8座城门中,最具磅礴气势的就是护国门。它位于城南的第二道防线上,系扼守城内外交通的重要孔道。城门东西向,右倚峭壁,左临悬崖,门洞前面有近10米的一段,当年是没有路的。钓鱼城军民曾在峭壁上开凿石穴,架梁铺木,施以栈道出入。情况紧急之时,可迅速地将横梁上的木板抽掉,使其通道断绝,相当于我国北方古城的城门吊桥。如今,栈道石穴犹存。
护国门现存双拱门洞曾在清代经过培修,高3.15米,宽2.5米,进深2.42米。门洞上题额"全蜀关键"四字,意即:钓鱼城是整个四川最为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冲,关系到全蜀抗战的成败。由于原题额早已风化脱落,现在这四个字,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惯性技术和精密仪器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上将丁衡高所书。
相关链接
足动www.z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