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老重庆风味的景点
山城第三步道是一条最能体验山城爬坡上坎特色的健身步道,串起了沿途抗建堂、菩提金刚塔、第一水厂塔、仁爱堂、石库门(厚庐)、山城巷等独具老重庆风味的景点。
探寻老重庆风味的景点
通远门城墙遗址
南宋末年,蒙古军攻破成都,宋军退守重庆,彭大雅出任重庆知府。彭大雅竭尽全力拓修重庆城。向北扩至嘉陵江边,向西扩至今临江门、通远门一线,范围大致比李严扩建的江州城大了两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指挥戴鼎筑城,清初再修通远门。1929年,国民政府首任重庆市长潘文华凿穿通远门,一改老重庆城市格局,600年不破的通远门城墙被打通。
以崖为墙,是通远门的雏形,以后的千年岁月中,在这简陋的舞台上,有无数的人间悲喜剧在此上演。无石筑城就以崖为墙,这是重庆地理使然,也是重庆人刚硬血脉的体现。
金汤街
金汤街是通远门旁的一条小街,金汤街名字来由显而易见:固若金汤,表达了人们愿意安定生活,不受战争干扰的愿望。
金汤街为人所熟知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这里是重庆市老川剧院所在之处,热爱川剧的戏迷们常常光顾这里。时至今日,这里依旧每周会上演川剧好戏。
第一水厂塔
第一水厂是民国时期修建的重庆市第一座正规大型自来水厂。1927年春,“重庆商埠督办公署”成立了重庆自来水厂筹备处,因打枪坝地势开阔,处在重庆城最高处,可依靠自然高差向城区供水,故水厂选址打枪坝。取水口选在大溪沟嘉陵江边。水厂设备购置,委托德商西门子洋行办理。至1932年初,水厂基本建成。
1987年隆重纪念“三三一惨案”60周年,通远门老城墙上立起一个硕大拳头,专为展示“三三一”人民愤怒的力量。雕塑给人的印象是,“拳头”下面的城墙根就是打枪坝,也就是水厂所在之处。
仁爱堂
仁爱堂是法国天主教会修建的教堂、神父楼、修女楼、仁爱堂医院、教会学校和附属建筑的统称。由法国设计师主持设计,1900年动工修建,1902年建成使用。现仅存神父楼和经堂,其余房屋被中医校在2002年作为危房拆除。
1944年改名“陪都中医院”,也就是重庆市第一中医院的前身。在《失踪的上清寺》里,曾经提到过法国仁爱堂。但因为隐匿一隅,很多人都未曾找到这里。
厚庐
枇杷山入口隐匿在车水马龙的街市之中,从渝中区法院旁的马蹄街进入,就是一溜长长的梯道。在山城巷的拐角处,有一处建筑与众不同。石头门框上刻着“厚庐”两个字,这里曾是四川军阀刘湘下属兰文斌师长官邸。
《新华日报》旧址
《新华日报》民生路营业部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中段北边。1940年8月,原设在重庆西三街12号的《新华日报》营业部被日机炸毁。通过各种关系,冲破国民党当局的无理封锁,《新华日报》租下了这栋位于当时重庆“文化街”上的三层楼房作为营业部门市和办公用房,于同年10月27日迁此对外营业和办公,一直到1946年2月22日被国民党特务暴徒捣毁为止。
若瑟堂
天主教若瑟堂位于重庆市中区民生路。始建于1893年,之所以叫若瑟堂,是因为这里尊奉圣约瑟夫(Saint-Joseph)。按照老的翻译方法,翻译为若瑟堂。
若瑟堂经堂内,两排大柱托着乳黄色厅顶,华灯高悬,烛光交映。正中有彩塑耶稣、圣母、若瑟像,两壁有十四耶稣苦修油画像。若瑟堂每个主日安排三台弥撒。逢重大祭祀活动,有千余教友来堂参加弥撒仪式。
巴曼子墓遗址
巴曼子墓俗称“将军坟”,坐落在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渝海大厦下方(上海一百旁的家具店负一楼)墓地为拱形石洞,面积约20平方米。墓由石条砌成六角形,棱高约1米。顶为圆形,以三合灰封砌。正面嵌青峡石碑,现存墓碑为民国初荣县但懋辛题,曰“东周巴将军蔓子之墓”。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38号,距离市中心约0.8公里,是研究、展示韩国独立运动史的专题型博物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是一个在中国长期坚持反日独立运动的流亡政府。1919年4月成立于上海,3月迁来重庆,为二战时在中国境内惟一的外国流亡政府。
文/重庆旅游局
足动旅游网www.zud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