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钱”有关的北京胡同(3)
与“钱”有关的北京胡同(3)
京城最早进行金融交易的地方
据《南城纪事》记载:清朝,钱市胡同两侧都是当时政府特别批准的专门从事贵金属熔铸行业的作坊,称“炉行”。清《朝市丛载》记载:“银钱市,在前门外珠宝市中间路西小胡同。”在清末废“两”改“元”之前,北京全城的钱庄、粮栈及各行各业较大的商号,每天早晨都要到钱市参加交易,即将银两(银锭)换成制钱(铜钱),或将制钱换成银两。因为清中期,货币主要以白银和制钱为主,白银就是炉房铸造的大小元宝,主要用于批发交易和大宗薪俸支付,制钱主要用于零售买卖,两者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可相互兑换,钱市胡同就是官办的银钱兑换的主要市场。民国建立之后,“炉行”失去了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加之币制改革,对贵重金属熔铸的市场需求萎缩,“炉行”萧条,钱市无市,遂改建成银号铺房,由此这里便成为京城最早进行金融交易的地方。
当年钱市胡同内的银号以“大通银号”和“万丰银号”最为知名,至今部分建筑尚存,有的院落保存着清光绪年间的木架构天棚,有的门框上还钉着当年“京师商务会”的铁牌照,是考查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银号商业建筑和早期金融市场的标本。
白纸坊--光绪年间开始印刷大清银行钞票之地
白纸坊位于广安门南街和右安门内大街之间,北起枣林街,南至南菜园,东起牛街,西至广安门南滨河路。因历史上造纸作坊大多集中于此而得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朝廷颁布诏书,把户部改成度支部,并决定开设大清银行,发行钞票、国债,代理国库。次年光绪皇帝又下诏批准兴建“度支部印刷局”,专门印刷大清银行的钞票以及邮票、契纸等官方证券,其厂址选在北京外城西南隅白纸坊的一座旧火药局内。
该厂坐南朝北,主要建筑为主工房大楼、机务科工房、活版科工房、办公楼等。主工房大楼是建筑质量最高的一座,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混结构,整体高大简洁。宣统元年(1909年)印刷局从美国聘请了海趣等五位美国技师,不久设计完成了大清银行兑换券钢凹原版的刻制。宣统三年(191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张钢板凹印的“大清银行兑换劵”正式开印,二月初一为印刷局印钞之始,定为“印钞纪念日”,这是中国现代雕刻凹版工艺印钞第一张(套)钞票,也成为第一套由国家官办银行发行的钞票,由此开创了中国印钞技术史上的新时代。
“辛亥革命”以后,度支部印刷局改称“财政部印刷局”, 1937 年“七七事变”后日军控制了该局,并强令为其大量印刷伪钞。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国民党南京政府中央印制厂总管理处接收,改为“中央印制厂北平分厂”。1949年2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系统组成的军事接管组接管。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印刷局建筑作为印币厂使用,曾称“国营五四一厂”、“北京印钞厂”。
足动网www.zudong.com